解縉悲情人生,根植于江西忠義文化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7月03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,自幼被譽為神童,卻歷經曲折與悲情的人生,其故事甚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……近日,在南昌市圖書館豫章講壇上,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黃志繁教授,從人生與時代的視角解讀江西歷史名人解縉。黃志繁表示,許多人認為解縉的人生悲劇源于其性格,實則是因為他骨子里銘刻著廬陵文化的忠義節(jié)氣。“這是江西文化中最值得肯定的品質,它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(fā)光。”

  文/圖 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

  

  

  解縉的生平充滿曲折與悲情。黃志繁教授認為,“正是他的才華橫溢與悲壯人生形成的鮮明對比,使其才子形象深入人心”。他主持編纂的《永樂大典》當時有11095冊,是一部曠世寶典,內容超越前代所有類書,但如今僅存400冊。主持修纂《四庫全書》的紀曉嵐評價解縉“才氣放逸,下筆不能自休,當時有才子之目”。

  吉安自古人杰地靈,文化昌盛,以“三千進士冠華夏,文章節(jié)義金廬陵”著稱于世。其中亦有解縉的功勞。1400年(明惠宗建文二年)科舉,一至三名均來自吉安,解縉參與了閱卷。1404年(永樂二年)科舉,解縉任主考官,一至七名皆為吉安人,而讀卷的內閣學士中有五人是江西人,其中三人來自吉安。黃志繁指出,更讓解縉惹來質疑并被告御狀的是永樂四年科舉。“錄取進士219人,吉水縣有7人中進士,其中還有解縉的親戚。”皇帝親自調閱三甲考卷,“結果發(fā)現(xiàn)沒有問題,文章都寫得很好”。

  黃志繁表示,解縉悲劇人生的根源在于明初嚴苛的政治環(huán)境容不下他直諫敢言的性格,致使他遭遇幾起幾落的人生曲折,最終被埋在大雪中活活凍死,“他的性格正是代代相傳的廬陵文化所塑造”。明代才子眾多,廣為人知的兩位是解縉和唐伯虎。黃志繁認為,兩人相比,“唐伯虎略遜一籌。”因為解縉留下了《永樂大典》這樣的文化典籍,“他在當代的價值在于憂國憂民、敢于直言、善于鉆研”。

  2014年,解縉故事作為民間文學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黃志繁提到,有文獻顯示,解縉的故事在清朝京城流傳甚廣,晚清民國時期甚至有單口相聲《解學士》。

  在歷史長河中,江西涌現(xiàn)出無數(shù)文人志士,如何讓他們的故事在當代更廣為人知?為此次活動擔任主持人的江西籍文化學者、南京傳媒學院圖書館館長毛靜表示,江西可學習江蘇經驗,出版地域讀本。“江蘇出版了小學版和初中版讀本,將當?shù)氐娜宋?、地理、歷史、人物、風土人情編撰成書,費用由地方財政投入,幫助孩子了解江蘇、熱愛江蘇。當他們長大后外出求學、工作,便成為家鄉(xiāng)的義務宣傳員。”

  值班編輯:傅藍天

  值班審核:周艷華

  值班編委:游靜



一鍵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