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國“最美教師”名單公示 江西這名“90后”入選
來源: 江南都市報 | 日期: 2025年07月30日 | 制作: 肖琳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近日,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發(fā)布2025年全國“最美教師”公示名單。其中,江西泰和“90后”教師肖惠文進入公示名單。
結合當地畬族特色文化,悉心引導600余名孩子制笛、學笛、吹笛,讓偏遠山區(qū)的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樂器——竹笛的特有魅力……肖惠文主動放棄調離水槎鄉(xiāng)中心小學到離家人近的地方任教的機會,繼續(xù)留在山區(qū)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他說,這里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,希望通過竹笛給他們傳遞一份來自音樂世界的愛和溫暖。
文/鄒佳貝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陳陽 實習生史貞良 圖/泰和縣委宣傳部提供

■大山里響起悠揚的竹笛聲
據了解,肖惠文1992年出生,2014年從廣東惠州學院音樂表演系畢業(yè),2017年參加教師招聘考試,被泰和縣水槎鄉(xiāng)中心小學錄取。
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,他進校剛開始教的是數學。學了10年竹笛吹奏的他,為所學與所教不相符感到苦惱,主動申請兼任音樂教師。山區(qū)孩子的音樂基礎十分薄弱,一堂課下來不僅他疲憊不堪,孩子們聽得也很乏味。
“山區(qū)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音樂課?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愛上音樂?”肖惠文決定從興趣培養(yǎng)入手,把吹笛子引入音樂教學。他精心設計,把音樂趣味小游戲導入課堂,引發(fā)學生對音樂的興趣;接著,通過自己最擅長的竹笛演奏,把竹笛的起源和發(fā)展娓娓道來,美妙的音樂與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在課堂交織,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。于是,他又向校長積極建議,把吹奏竹笛納入音樂課堂教學,在全校普及竹笛器樂,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。
從2020年初開始,水槎鄉(xiāng)中心小學每個班級都開設了竹笛教學課。在一所鄉(xiāng)村小學全面開展器樂教學,不僅在水槎鄉(xiāng),就是在泰和縣也尚屬首次。肖惠文也由此正式成為一名專職音樂教師,專攻竹笛音樂教學。
■敞開心扉 傳遞快樂和自信
水槎鄉(xiāng)中心小學有670名學生,其中,留守兒童占60%左右。“音樂能夠讓孩子們擁有更加充盈的內心,還能幫助孩子們敞開心扉,積極表達自我、樹立信心。浸潤在音樂的世界中,他們更容易感受愛、傳遞愛。”
“竹笛的聲音很清脆、美妙,我特別喜歡。”自從學會吹竹笛后,學生雷倩變得活潑開朗了不少。“現在她更愛笑、愛說話了。”爺爺對孫女的變化看在眼里、樂在心里。放學回家后,雷倩常通過微信視頻,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吹奏竹笛曲。
在教孩子們吹竹笛的過程中,肖惠文自己也收獲不少。有一次排練,課堂上的紀律和學生們的狀態(tài)都不太好,讓肖惠文情緒頗為低落。孩子們看出老師不開心,第二天一大早,他們自覺排好隊在肖惠文的宿舍樓下吹奏竹笛曲,一吹就是一個星期,以表達他們愛上竹笛的心愿。
去年底,在學校舉辦的竹笛大賽上,四年級(3)班的黃勇以自學的《踏山河》獲得了一等獎;四年級(2)班的熊曉純音樂天賦很強,成為竹笛班班長……學生們收獲了快樂和興趣,還有更多成長的可能性,肖惠文笑道:“說不定就有學生會成為竹笛演奏家。”
■傳承傳統 在音樂里感受文化的力量
肖惠文的住處有兩間房,其中一間專門用來教竹笛制作,10平方米不到的制作室里擺滿了竹材和工具。為了解決家長購買竹笛的困境,肖惠文萌生了就地取材、自己做竹笛的想法。他先是嘗試自己制作竹笛,后來又通過互聯網聯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并專程利用暑假前去學習。肖惠文把空閑的房間辟為制作室。
這學期,學校準備了竹笛制作和排練演奏教室,三四年級學生學吹笛,五六年級學生學制作。學習竹笛制作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,還是一個浸潤的過程,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,孩子們會思考為什么要用竹子做材料等。
從演奏到制作,再到如今的文化課,音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,孩子們也在音樂中感受、傳承竹笛文化。
笛聲悠悠,飄揚在校園、村野。肖惠文希望把竹笛隊孩子們的吹奏技術不斷提升,為他們打造出一些精品節(jié)目,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帶著竹笛到市里、省里,乃至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我。
“我覺得推廣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,能體現出我的價值,我打算一直做下去。而且,學校和孩子們需要我,農村的孩子不比城市里的孩子,學習樂器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更珍貴。”肖惠文如是說。
“我已經申報了竹笛校本教材項目,適合零基礎的學生,通過教材就能夠學會演奏竹笛。我想完成這個事。”
“其實,我很慶幸,在水槎能夠遇見接受竹笛的那么一群人,聲聲笛音喚春歸,能夠助力山區(qū)素質教育,以樂促智,以樂促教,孩子們快樂成長,我,也是快樂的!”
值班編輯:傅藍天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朱曉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