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萬公里郵路情——奉新縣郵遞員鄒悅林的36年堅守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8月01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車輪碾過歲月,在江西省奉新縣柳溪鄉(xiāng)蜿蜒的山路上,鄒悅林的身影已定格36年。自1989年穿上“郵電綠”,他用78萬公里行程、55萬余件零延誤郵件,在102平方公里的山區(qū)郵路上,書寫著對家鄉(xiāng)的深情與堅守,成為5000余名鄉(xiāng)親最信賴的“活紐帶”,多次榮獲“縣優(yōu)秀投遞員”等稱號。

  文/圖 李洋 周璞 皮婉婷 本報全媒體記者章娜

  

  

  從“代班援手”到“終身守望”:

  用腳步織就山區(qū)郵網(wǎng)

  柳溪鄉(xiāng)是典型的純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,村落像散落的星辰分布在群山之間,崎嶇山路盤繞其間,不僅行路艱難,往來里程也格外漫長。1989年,20歲的鄒悅林在柳溪治安巡邏隊工作,因牽掛年邁父母放棄外地機會。鄉(xiāng)郵局老投遞員受傷,熟悉路況的他臨時代班,卻在與鄉(xiāng)親的相處中愛上這份工作。“山里路難走,別人不愿來,我是本地人,熟!”一句承諾,讓他在郵路上堅守至今。

  最初靠二手自行車“碾”路,柳溪鄉(xiāng)8個行政村、64個村民小組像散落在群山的珍珠,最遠村落距郵局20多公里,全是盤山路,單程要走2個多小時山路,他卻從未抱怨。他每天騎行70公里,這些年來,他騎壞了4輛自行車、2輛兩輪摩托車,20多個郵包被磨破邊角,妥投率達100%。

  夏天路燙如烙鐵,冬天雪沒膝蓋,摔倒成常態(tài),可他膝蓋的傷疤與“零差錯”成績單,都是對鄉(xiāng)親的鄭重承諾。如今開著郵車,他腦子里的“活地圖”卻愈發(fā)清晰,哪個彎道易滑、哪戶需留意,都了然于胸,還常給新同事傳授經(jīng)驗:“路走十年,就長在心里了。”

  崎嶇路上的“執(zhí)拗”:

  把每件郵件都當成心頭事

  鄒悅林對工作有種“軸”勁,總把郵件看得比啥都重。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暴雨天,鄒悅林為送一封加急家書電報,徒步十幾公里,蹚過齊膝的泥水。當收件人打開門時,只見他渾身濕透,懷中的電報卻被塑料袋裹得滴水未沾。返程后,他高燒不退,卻笑著說:“家書抵萬金,可不能耽誤。”

  這份執(zhí)拗還藏在與時俱進的擔(dān)當里。2018年,他建了280人的“柳溪郵政群”,幫出行不便的鄉(xiāng)親捎帶物品,一年近千件。“我多跑一步,鄉(xiāng)親少走十里路。”他總這樣說。無論是早年轉(zhuǎn)送加急電報為商戶串起供需網(wǎng),還是如今在群里回應(yīng)各種需求,他始終守著“郵政老傳統(tǒng)不能丟”的初心。

  對山里學(xué)子來說,高校錄取通知書是承載夢想的“金鑰匙”。有次一封錄取通知書的收件人姓名寫錯個字,鄒悅林拿著通知書在村里挨家挨戶打聽,從清晨找到日暮,終于在曬谷場找到正幫忙干活的考生,把這份“走出大山的希望”穩(wěn)穩(wěn)遞到孩子手中。

  郵包里的溫度:

  從“送信人”到鄉(xiāng)親的“暖心橋”

  鄒悅林的郵包,裝的不只是郵件,更盛滿了對鄉(xiāng)親的惦念。在港尾村,60多歲的謝由學(xué)老人種的蔬菜常常難以外銷,鄒悅林便每天繞路5公里,堅持18年幫老人把菜送到鄉(xiāng)政府食堂,累計行程超過3萬公里,實實在在為老人增加了收入。騎摩托車送件時,遇到三高老人、摔傷腿腳的村民或是高燒病人,他總會主動載他們?nèi)ギ數(shù)匦l(wèi)生院就診。劉爺爺需要定期拿藥,他得知后主動攬下這活兒,十幾年如一日準時送達,成了鄉(xiāng)親口中的“移動藥箱”,劉爺爺常說:“藥快吃完時,老鄒的摩托聲就來了。”

  早年通訊不暢時,他幫去中國臺灣的柳溪人傳遞書信20多年,助力一位80歲老人實現(xiàn)了返鄉(xiāng)團聚的心愿;還為毛竹山貨商戶傳送訂單電報,帶動30余戶鄉(xiāng)親增收。2023年夏天,他在投遞途中撿到3000元現(xiàn)金,當即送到派出所,面對失主的感謝,只樸實一句:“不是自己的錢,拿著不踏實。”這些點點滴滴的善舉,讓他成了山路上最值得信賴的人。

  如今鄒悅林已近退休,卻仍每天跑遍各村,騎壞的車、磨破的包都是歲月的見證。“守著這片山,看著鄉(xiāng)親笑臉,就踏實。”他說要干到走不動為止。晨霧中他的身影漸遠,留下的不僅是一條郵路,更是一首用一生書寫的家鄉(xiāng)戀歌。

  值班編輯:傅藍天

  值班審核:周艷華

  值班編委:朱曉暉



一鍵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