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鐵“泡面之爭”爭出了什么味?
來源: 江南都市報 | 日期: 2025年08月18日 | 制作: 肖琳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評論員 陳明華

5月,大學生高鐵上吃泡面,遭鄰座大姐狂罵20分鐘;7月,12306回應高鐵不要食用泡面的提醒沖上熱搜榜首;近日,廣州東站商店停售泡面的消息,再次點燃“高鐵該不該吃泡面”的爭議……今年,高鐵上的泡面,比沖泡的開水還熱騰。
火車上泡面的氣味,與“花生瓜子礦泉水,啤酒飲料八寶粥,把腿收一下”的叫賣聲一樣,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。據(jù)國家鐵路局數(shù)據(jù),2024年全國鐵路旅客發(fā)送量超43億人次,隨著旅客量的增長及時代發(fā)展,高鐵上這一桶普通的泡面,已成為檢驗公共服務質量的“試紙”。
“高鐵泡面”之所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,主要原因有三方面:其一是經(jīng)濟公平性失衡。高鐵餐車盒飯動輒40元左右與泡面5元的價差,形成了鮮明的消費分層。其實,選擇購買高鐵餐食的乘客遠沒有自備泡面者多,鐵路部門“建議不食用”的引導,被輿論質疑為“借機維護餐飲利潤”。其二是空間權力邊界模糊?,F(xiàn)代高鐵車廂的密閉性使氣味問題被放大。法律學者指出,《鐵路旅客運輸規(guī)程》未明確禁止泡面,但民法典第八條“不得違背公序良俗”的原則又為沖突留下解釋空間。這種立法空白導致乘務員在處理沖突時往往陷入“和稀泥”的困境。其三是文明標準代際沖突。60后乘客普遍認為“吃泡面天經(jīng)地義”;90后、00后更傾向“氣味侵擾可投訴”。這種觀念斷層反映了傳統(tǒng)集體主義與現(xiàn)代個體權利意識的碰撞。
剖析“泡面之爭”,我們還看到幾個深層問題亟須解決:其一,服務改革迫在眉睫。廣西試點的高鐵外賣接入服務,廣受乘客好評,可見平價替代方案能有效減少泡面使用。這告訴我們,服務精細化是解決之道,“泡面之爭”正是倒逼服務升級的契機。其二,技術治理亟須跟上。列車應升級硬件,比如采用離子空氣凈化系統(tǒng),縮短氣味殘留時間,而不是僅靠增加保潔頻次應對,更不是簡單地用一種權利抑制另一種權利,即用乘客享受舒適乘車環(huán)境的權利來抑制自主選擇食物的基本權利,否則這種權利沖突在密閉的高鐵空間內(nèi)必然被無限放大。其三,文明公約需要共建。有調(diào)查顯示,約八成乘客支持“長途用餐盡量選氣味小食品,短途乘客適度包容”,這種共識的形成需要鐵路部門搭建對話平臺,而非簡單粗暴地“禁”或“放”。
“泡面之爭”的本質,是快速發(fā)展中的中國社會,在公共服務、法律完善、文明演進等方面的階段性投射,反映出的是時代轉型期的焦灼與期待,更是社會文明進階的精微縮影。這桶面吃與不吃的問題,我們期待中國高鐵最終能拿出最優(yōu)解法。
值班編輯:傅藍天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傅愛華